文章来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廉洁教育平台 发布时间:2025-02-18 浏览:0
马克思恩格斯将“文明”视作社会生产力的标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就是“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的一切增长,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一切增长,如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所产生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9世纪的欧洲,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肯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详细列举机器的使用、化学的应用、轮船铁路电报等科学技术成果。同时,他们指出,进行共产主义的“精神生产”,必须“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提高社会生产”的实践中,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自由提供现实基础。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用“文明时代”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之后的发展阶段,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社会生产群体根据相应生产力基础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产生多种文明形态。
1846年,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说,“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他认为,生产力进步为更高级文明取代现有文明提供了可能,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深刻的“化学融合”,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一旦充分释放出能量,将会对物质生产力产生强大驱动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他们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和生产力进步之间存在“不同步”现象,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物质财富生产出现大量剩余,精神产品生产才逐步成长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部门,一部分人才从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精神产品创造和传播,由此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观察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指出生产力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科学的本质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与“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表现了“这一发展总过程的精华”。此外,“随着表现为工业革命的生产力革命的发生,生产关系也必然发生革命”,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断引起精神产品创造和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因此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进的速度。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立志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千秋伟业,努力“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回顾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把文化与科技统一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断转化为持续增进的民生福祉,有力巩固人民群众的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以文化创新与科技进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兴盛。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铸魂。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强大杠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新征程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把握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趋势与规律,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新业态,培育发展好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文化涵育为科技进步发展增添动能,更加深刻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更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汪曦永)
版权所有 2023-2027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3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号
地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客户端
江苏省纪委清风扬帆公众号
徐州市纪委彭城清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