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常州工学院 何磊 发布时间:2023-09-25 浏览:668
我的父亲何希敬,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来,父亲的音容笑貌,平日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为工作终日忙碌的身影,还回响在耳边,仿佛还在眼前。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走正道,爱祖国,爱人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受歪风邪气侵袭,勤勤恳恳干事,干干净净做人,把良好家风代代相传。父亲一生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生活简朴、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和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成为我们全家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点燃了我们心中的那一盏灯。
好的家风总是会潜移默化影响子女。父亲出生于苏北涟水偏僻农村,当时那里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活非常艰苦,但这里群众基础很好,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苏北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新四军五师常在这带活动,与日寇和伪军展开拉锯战。那时日伪经常下乡扫荡,双方战斗激烈。1940年,年仅18岁的父亲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共产党。他曾给我们讲过一次战斗故事,让我们肃然起敬。那时,组织安排父亲和另外一位同志穿过敌占区,到苏中地区接洽一批武器弹药。在路上与日伪军巡逻队狭路相逢,敌人哇啦哇啦地围上来,一边追一边开枪射击。幸好当时的玉米都长高了,父亲和那位同志便赶紧钻到玉米地里,由于地形熟悉,几个转弯就摆脱了敌人。气急败坏的敌人一边搜捕,一边开枪喊话,顿时枪声大作,子弹乱飞,险象环生。他们匍匐在垅墒地里,一动也不能动,潜伏了一整夜,直到天蒙蒙亮才悄悄走出玉米地,泅水到河对岸,才摆脱了日本鬼子的包围。听着父亲的讲述,我不禁捏了一把汗。父亲说:“那次真危险啊,差点就没有机会搞社会主义建设了!”父亲常说,那个年代干革命,搞武装斗争,经常有同志牺牲的,我们是革命的幸存者,有责任把今天的事搞好,才对得起牺牲同志!我每每回忆起这些家事,是想告诉我们下一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往事并不如烟,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决不能丢!
1949年春,渡江战役打响,父亲随军渡江南下。4月23日常州解放,他按照组织要求留在常州。先后任纺织工业局党委书记、天宁区委第一书记、市委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市常柴厂冶金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市委劳动工资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市计委主任、市机械工业局局长,后又任副市长,在常州工作了16年,于1965年调到苏州市任副市长,分管工业经济工作。
父亲一生工作变动频繁,跨度很大,有时身兼数职,但他总是听从组织安排,不提个人要求,不讲任何条件。正像俗话说的,“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儿搬。”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成为行家里手。在每个岗位上,他都依靠干部、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虚心听取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的意见。他们总是说,父亲看起来很威严,但实际上没有架子,为人随和。在大跃进年代,他在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几乎在每个岗位,父亲都干得很出色,了解他的干部群众都很熟悉他这点,这也是我们子女感到最骄傲自豪的。
父亲一生总是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从不求个人利益,不谋升官发财。那时的我正在读初中,在家很难与父亲见上一面,他根本没有星期天。有时候,他会到我房里看看我写的作业,有什么想法,他会写在纸上告诉我。有时即使是休息,也会看到干部上门请示汇报工作。看着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让我十分敬重。父亲在常期间,常州工业上搞出几条龙,建成了一批批工厂,制造出了灯芯绒、拖拉机、柴油机等一批拳头产品,常州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父亲和一批老党员、老干部就是子女的标杆,是后代学习的榜样。
前段时间,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常州冶金厂一位厂级干部的儿子给我发了条信息,他写道:“何老书记为国为民的服务宗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一贯的。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到大,多次听父亲谈到何老书记,对他有深厚感情。不仅我父亲是这样,原常柴厂、冶修厂的广大职工对何老书记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感情源于何老书记率领广大职工在工作中艰苦奋斗和对下属职工的关爱。父亲还谈到,每次何老书记去市里开会,他们干部都要在厂里等着何老书记回厂后,连夜开会贯彻落实。干部们在何老书记的领导下,白班加夜班连着干,而且干得心情愉快,毫无怨言——这就是何老书记的人格魅力!”看到昔日同事如此评价,我感到非常自豪,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我总是对子女们说,外公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存款和房产,也没有运用他手中的权力为下一代谋取官位和优厚职位,但他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他与群众的关系,是留给我们家的宝贵财富。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我自己是这样走过来的,要求子女也这样。只要孩子们能继承外公的家风,我也就放心了。
父亲调到苏州不久,“文革”就开始了,市委被“造反”,他被下放苏北阜宁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又回到农村,有些干部不适应,情绪悲观,可父亲不这样想。他一到农村,就与那里的大队干部、老百姓打成一片,相处十分融洽。队里搞农田水利建设、建大寨田,他都积极参与,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附近群众有困难,或者家里有什么难事,都乐于找他商量。队里专门给他送了锦旗,感谢他对乡亲们的付出。调回苏州时,老乡群众热情欢送他,难舍难分。想想今天某些官员与群众的关系,特别是那些贪官,贪得无厌,连扶贫救灾款都敢贪,损害群众利益,真令人发指啊!
“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了,父亲又由苏州调到淮阴专区,任地区专员,还是分管工业。此时他已61岁了,距离休日子不远了。他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安安稳稳过几年就退下来了,二是抓紧这最后工作机会为淮阴人民再做一点事。他选择了“二”,而不是“一”。他曾经和我们说:“做人要真正用情,做事要真正用心。”当时,苏北与苏南差距很大,苏南交通便捷、工业发达,而苏北经济滞后,产业单一,人民还比较贫困。淮阴是他家乡,情况更清楚,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办好几个厂。没有钱和设备,他就到北京找部里请求帮助,再到常州、苏州等地寻求支援。在他的奔波下,厂建起来了,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厂办起来后,父亲已超过离休年龄了。省委又任命他为淮阴市政府顾问,继续为淮阴做贡献。有人说:“顾问顾问,可问可不问。”可他却不这样想,第一个提出要修建苏北铁路,并全力以赴,奔走呼吁。这条铁路,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父亲编写的《苏北铁路》一书,汇集了他历次在有关铁路会议上的发言、论文、立项审批的文稿、资金筹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章30余篇,可谓呕心沥血。此后,他又撰写了《回忆沂淮地方铁路建设的艰苦历程》和《淮盐通地方铁路筹建情况回顾》,详尽记述了苏北铁路筹建过程,很有历史价值,读后令人感奋不已,对激励后人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原江苏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局委员彭冲评价说:“在筹建苏北铁路的过程中,何希敬和一些老同志一道为兴建地方铁路奔波不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事迹表明,要办成一件事,必须要有一股韧劲才行。”曾任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的翁展评价说:“何老近80岁高龄,离休前奔波于南京、北京多年,矢志不移,终于在建成沂淮铁路的基础上,经国家批准延伸建设了江苏新沂--浙江长兴大铁道。他为发展苏北经济、兴建沂淮地方铁路,前前后后吃尽了千辛万苦,功不可没!”
2004年8月8日,刚入住新居不久父亲就因长期操劳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生前他向我交代了后事,在他工作过的常州、苏州、淮阴三地栽上三棵树,不留骨灰。父亲远去,精神长存,思人思德,我们子女在无限的思念和崇敬中,学习和继承他“一生专注,追求极致”的品德和情操。父亲一生献身革命和事业,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他始终走在前列、勤政廉洁,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为党工作、为人民谋幸福,干净做人、不谋私利。他的高尚品德与人格魅力,是我们家无形的财富、无声的力量,是我们子女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我们要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像父亲那样做好人,做合格党员,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不忘初心,再立新功。
版权所有 2023-2027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3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号
地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客户端
江苏省纪委清风扬帆公众号
徐州市纪委彭城清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