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1 浏览:1295
在苏州,历来读书著书、刻书藏书的人特别多,各色书肆也奇多。科举制度令民间读书人对科举趋之若鹜,因此也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身价”,带来了长达1300年之久的书业的兴盛。
据藏书家韦力考证,关于苏州旧书肆的起源,相应的历史记载最初谈到的乃是当地的刻书。早在唐代,苏州就已经开始刊刻书籍。有了出版自然就有了交易。这也说明,唐代苏州就已经存在书籍买卖,有了书肆。到明清之时,苏州的旧书肆已然十分发达。王稼句先生在《苏州书坊旧观》一文中写道:“据记载,苏州在明代有书坊七十多家,清初有二十八家,至乾隆、嘉庆年间有三十六家,坊肆林立,估人麇集。”
清末至民国则是苏州书店盛况空前的时期。当年的护龙街(今人民路)察院场至乐桥路段及其附近,集中了大量的书店。当时所出售者,以线装古籍为主,平装本新书居次。据夏淡人《姑苏书肆忆旧》记载,当时苏州城内书店叫得上名号的有近50家。高泳源在《漫记当年旧书肆》中也有提及。钱穆先生在《师友杂忆》一书中,则讲到过他到学校附近旧书店买书的事。而那些书店,大概就在现在人民路乐桥附近。
彼时姑苏大小书坊的日常,大约是这样:日上三竿,护龙街上大大小小的书店,都卸下了门板。有的书店就在铺内用两张条凳将门板搁起来,成为一个“展示台”,把一些单薄的、有点破旧的书籍放在上面,任凭顾客去翻弄,权且充当广告。有的书店却像个书斋,线装书整齐地躺在架上,娟秀小楷书就的标签,插在书的封面内,垂下来,很醒目,方便人们找到想找的书。伙计们用鸡毛掸子轻轻地拂去书面的浮灰,掌柜坐在靠背上,眼睛打量着门口,时时准备站起来,迎接到来的顾客。
顾客进来了,拱手、寒暄、敬茶,待好半天才切入主题。主人介绍起最近收购来的一部宋版书。在客人表示有兴趣的时候着令小伙计,从后面库房里用书帕托出一摞书,放在八仙桌上,小心翼翼地翻开,虔诚得只差沐手和焚香了。来到这里的也许有彪炳中国文化史册的众多名家,如郑振铎、阿英、谢国桢、顾颉刚、钱穆、黄裳,也许更早来到过这里的还有一代经师硕儒,诸如也是园主人钱曾、传是楼主人徐乾学、灵岩山人毕沅等。
著名藏书家、作家黄裳在《苏州的书市》一文中描述抗战之后的书坊:当年的护龙街、今天的人民路,从察院场朝南,几乎整条街都是书铺,连马路边上的地摊上都是书。出了火车站,赶到观前街,什么地方都不去,首先就是逛书铺,这一逛就是半天。玄妙观里、景德路上也有书铺,不过去的机会较少。有一次坐三轮车到阊门去,忽然发现路边竟有一家书店,赶紧停车,跑进去一看,竟自买得了一册明万历刻的《草堂诗余评林》,书只剩了一半,但却是书林刻本(所谓“坊刻”),在各家藏书目录上都没有著录。我多年来留神买各种不同版本的《草堂诗余》,前后所得有五六种,这个残本是其中之一。我在这里首先提到这件事,是想说明当时的苏州是无时无地不能得到中意的旧书的。
《弹山诗稿》作者屈燨晚年寓居苏州。他既是藏书家,又在北京、苏州两地开过书店。据《苏州古旧书店志》记载:“百双楼书店,初开设在护龙街怡园北面,系周绍朴(伯耐)、屈燨(伯刚)两人合资开设,并请张石生当经理。还收有二名学徒,李光皓和华开荣。后因意见不合而分开,屈在五卅路言桥堍开设国学小书摊,王云甫为经理。”夏淡人《姑苏书肆忆旧》中亦有大致相同的记述。在苏州开设“百双楼书店”一事,屈伯刚曾写有《设书肆于阎桥南戏占二绝》,收《弹山诗稿》中。其一云:废基犹有再兴时,文学今荒言子祠。墨古书棚谁记得,胜怀嘉道老儒师。自注:“王府基旧有周姓墨古堂书肆,见荛圃题跋。”可见书店兴废之叹,旧时已有,绝非自今日始。(卢扬)
版权所有 2023-2027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3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号
地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客户端
江苏省纪委清风扬帆公众号
徐州市纪委彭城清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