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23-05-22 浏览:1313
无锡与水有缘,北倚长江,南滨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天下第二泉”不舍昼夜,江、河、湖、泉荟萃一城。更兼金匮独峰藏隐市中,锡惠二山绵延城西,山水辉映,刚柔相济。无锡人以山水泉石为范,崇尚德行、清白传世,清刚自励、义善天下;以历史人文为源,践行谦退、廉正、务实、无私的处世准则,既昭示过往,也指引当下与将来。
寄畅园
上善若水 至德名邦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千年运河流经数省,但穿城而过的城市屈指可数,无锡被称为“千里运河独一环”。踏上无锡最著名的石拱桥——清名桥向东眺望,一条与运河相连的河道出现在眼前,这就是伯渎河。
根据史料记载,三千多年前,西伯侯(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为成全父意,将周室君侯之位让于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离开岐山,几经周折来到江南荆蛮。他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教授给当地原本以渔猎为生的百姓,发展农桑。为满足灌溉与泄洪的需要,泰伯率领无锡民众疏百渎为河,称“百渎河”,后人为纪念泰伯将其改名为“伯渎河”。泰伯顺应民意,建立了江南文明古国,史称勾吴,定都梅里(今无锡梅村)。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尊其为“至德”,百姓称其为“让王”,司马迁将其列为《史记》三十世家之首。
泰伯“三让天下”,“让”出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让”出了安定和谐,其礼让孝悌之行成为“勾吴”立国的精神之基。伯渎河的开凿和利用,撬开了运河绚丽的篇章,撬启了吴地灿烂的文明。时至今日,在原址数番兴废的泰伯墓、泰伯庙阅过千年风雨,兀自岿然而存,成为代表谦退自抑的道德符号,供后人瞻仰和惕励。“让德”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文化自觉,深深植根于无锡的文脉之中,似活水源头,喷涌成流,荡涤污秽,虽历经世变而无从磨灭,成为无锡廉洁文化的鲜明特征。
泰伯庙
寄畅山水 孝友传家
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枕河人家……江南的城市大抵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然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无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在无锡西郊的惠山之麓,就有座以“惠山”为名的古镇,它犹如一首传唱千年的旖旎吴歌韵味悠长,不仅将水乡的灵秀之美熏染进遍布古祠堂的街角巷陌,还用那蕴含其间的悠远历史与深厚文化,向人们演绎江南古镇别样的深邃与沧桑。
无锡人自古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极为重视,在惠山古镇这座建有百余座祠堂的“家族史大观园”里,汇集了80余个姓氏的100多座祠堂。这些享受后人祭奠的180余位祀主,既有泰伯、李纲、倪云林、邵宝、顾宪成、顾可久等无锡本地乡贤,也有陆贽、司马光、范仲淹、周敦颐、张载、朱熹等在史册上百世流芳的贤达。祠堂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座园林祠——寄畅园。
“取欢仁之乐,寄畅山水阴。”这正是寄畅园名字的出处。当地人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个名字——秦园。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时,那位婉约派大词人秦观一定不会想到,他的子孙会在无锡惠山脚下辟出这样一个享誉数百年的园林祠,代代相传起秦氏家族的文脉与家风。寄畅园首任园主是有着“五部尚书”之称的秦金,他虽官位显赫,却一贯清廉自持,“服食甚俭,无姬妾之奉,无宴饮之乐”。明嘉靖年间,园林建造竞奢之风盛行,秦金反世风而行,将克勤克俭的人生追求“融情入境”于自家园林的设计营造,在方寸天地之间,经营出朴素淡雅的风格。他用“凤谷行窝”为园林命名,不仅诠释着自己的归隐之乐,还为子孙勾勒出一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乐土。秦金之后历经两代,族人秦燿继承“凤谷行窝”,他将经营天下的丘壑与情怀倾注于园林的改旧筑新,“几易伏腊终成二十景”,取王羲之诗句改园林名为“寄畅园”。虽寓意寄情山水,但秦燿从未忘记“行善”和“读书”的祖训,怀揣儒家经世的理念,告诫子孙要把园林当作“习静之所”。在“孝友传家、诗书传家”的家风熏陶下,秦家创造了“一门高中三探花,仕出十三位翰林学士”的传奇。
无锡鼋头渚春日风光
商之大者 为国为民
太湖佳绝处,江南“小上海”。工商名城无锡,凭实业兴市,造就百年繁华。无锡乘水运交通便利,自元代开始即为漕运中转站,在清代成为南方数省漕米起运之所,以“米码头”“布码头”闻名全国。而1907年沪宁铁路上海至无锡段开通,更使无锡占尽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早在无锡诞生第一个工业企业之前,清末无锡人祝大椿就因在上海创办实业,而被历史学家范文澜确定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第一人”。1895年无锡第一家工业企业业勤纱厂面世,此后无锡及无锡人创办的实业便如雨后春笋,因此也产生出荣、杨、唐、薛、周、王等民族工商业家族。他们还将实业开办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积极参与当地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建设。到抗战前夕,无锡已经跻身中国“六大工业都市”行列,无锡的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三,工人总数仅次于上海。
位于振新路415号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茂新面粉厂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茂新面粉厂由著名民族工商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900年创办,原名保兴面粉厂。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群体,在创业中凝练而成的经商济世、创新创业、崇尚勤俭、回馈社会精神,始终沉浸在无锡人的骨髓里,流淌在无锡人的血脉中。
1957年初,毛泽东曾对陈毅等人说,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在国际上称得起财团的,我国恐怕也没有几家子。荣氏企业主要做吃(面粉)、穿(棉纱)两个产业,一度做到“衣食半个中国”。但荣氏几代实业家饮食起居都十分简朴。荣宗敬每天喜欢到自家厂里流水线上抓一把面粉,做一碗面疙瘩就当早饭;荣德生从来都是布衣布鞋,出门乘坐火车总是坐普通车厢;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之后,仍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吃饭永远是简单的四菜一汤,一切犹如寒素。
荣氏家族对公益事业无比慷慨。他们在无锡本地就兴办了1所大学、1座藏书近20万卷的图书馆和11所中小学校。1934年,荣德生将亲友为他祝寿的6万元礼金用于修建老宝界桥。此后直至抗战爆发,在他倡导下于江南地区共建造大小桥梁88座。1994年,当老宝界桥逐渐不能满足交通需要时,其孙荣智健捐资3000万港币,在老桥旁边续建一座新宝界桥。时隔一甲子,蠡湖上呈现“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美景,传为佳话。
深入挖掘运用本地优秀廉洁文化资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保障。坚持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持续挖掘当地文物古迹中的廉洁元素,打造惠山古镇、胡氏家风馆等28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清廉阵地,累计接待党员干部近10万余人次;提炼本地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因子”,推动升级改造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江阴市渡江战役等一批“红廉”纪念馆,推出“红色育廉”专题党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用好“网微视端”等载体,实施“廉享无锡”全媒体传播计划,通过组织展播廉洁文化短视频、开设“指尖上的纪法课堂”等讲好廉洁无锡故事……近年来,无锡市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立足地域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崇德倡廉”廉洁文化品牌为引领,打造“清风、廉韵、警钟、星晖、齐鸣”五大工程,推动廉洁文化实起来、强起来,发挥浸润熏陶感染作用,持续营造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发展环境。(作者: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太湖》杂志主编)
【链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在今天的无锡鸿山七房桥村有一条只有两里长的小河名为啸傲泾,河的北岸坐落着一所老宅——钱家故居。钱氏家族的祖辈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后来历代都是人才辈出。近现代钱氏一族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其中就包括从这所老宅里走出的钱伟长。
钱伟长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力学之父”,他青年时期写的物理学的博士论文被爱因斯坦赞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1931年考上清华大学时,物理的成绩只有5分,反而是中文和历史两科都是满分。入学的第二天,1931年9月18日,原本计划选择中文系的钱伟长听闻东北沦陷,内心极大触动。他从广播里听到“人家有飞机大炮,你打不过,所以不抵抗”。他说:“没有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从那一刻起,他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四年后,钱伟长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顺利毕业,一步一步成长为物理学大师。
像“弃文从理”这样出人意料的选择,在钱伟长的一生当中还有很多次。他一生研究的项目五花八门,用他自己的话讲:“我干过十几桩事情,奇奇怪怪的专业”。在物理学之外,他推导过一万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还研究过汉字计算机编码。1973年,61岁的他还曾转向化学领域,目的是为国家研制一种新型的电池。有人对他这样的选择不以为然,甚至讥讽他是“万能科学家”,但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伟长的传奇一生正是对《钱氏家训》国家篇最好的注解。
版权所有 2023-2027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苏ICP备11021512号-3
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号
地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221116
电话:0516-83889006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众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客户端
江苏省纪委清风扬帆公众号
徐州市纪委彭城清风公众号